陶瓷百科
浅谈当代中国陶艺文化事业 产业化发展
来源: | 作者:trading-1048076 | 发布时间: 2018-08-10 | 1406 次浏览 | 分享到: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大陶瓷生产国,早在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世界上率先造出了陶器,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器物文明的全新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自东汉至清乾隆1700多年的陶瓷发展历史,中国陶瓷文化都因领先全世界而被奉为圭臬。

        从原始瓷至今两千多年,陶瓷文化已成为世界性文化。但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世界陶瓷**生产大国,却缺乏真正的知名陶瓷艺术品牌,而陶瓷艺术珍品总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那么,作为陶瓷艺术的发源地,我们如何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陶瓷艺术文化的前行之路,让陶瓷文化重新在世界艺术时空中焕发青春,用自己特有的艺术光辉照亮历史与未来,实现中国陶瓷艺术文化崛起振兴之梦?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实现中国陶瓷艺术的振兴与崛起,彻底改变中国陶瓷艺术缺少**品牌的问题,不仅要走沿着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道路阔步前行,用市之“笔”点活艺术之“睛”,让陶瓷艺术创作走出象牙塔,走向广阔市场;同时,还要大力发掘陶瓷艺术文化的历史根脉,站在把当代陶瓷艺术作为一项伟大事业的高度,在促使其真正形成科学完整的产业链的基础,使之成为一项永葆活力的事业,这样才会让中国陶瓷艺术文化这条蛰伏的龙闻雷而动、一飞冲天。

一、中国陶瓷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脉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天然物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

       在中国,陶器的出现则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而彩绘陶器的出现,也标志着陶器艺术创作初现端倪。

      瓷器较早也是出现在中国,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而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佛教文化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70年)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烽烟四起群雄争霸,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技压群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清朝二百余年的历史中,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较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

       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几十年间年,虽然中华民族山河破碎,但中国陶瓷艺术前进的脚步依然未停——陶瓷生产几乎遍及全国,具备一定规模的瓷区,除了景德镇外,还有河北磁县、安徽庐江、福建德化、四川成都、广东石湾、河南禹州、山西平定、辽宁沈阳、浙江温州等地都在大量生产风格不同的瓷器。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毫不夸张地说,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如今,我国已成为**大陶瓷生产国,特别是日用陶瓷出口到世界166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量与金额均居世界首位。

二、当代中国陶瓷艺术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中国陶瓷艺术,在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一直闪耀着让世界都为之敬仰的迷人光芒。然而近些年来,我们的陶瓷艺术文化发展却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想方设法地加以解决,中国陶瓷艺术文化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是令人堪忧的。
       1.  象牙塔中的封闭式的创作,导致很大一部分陶瓷艺术家在创作中出现了视野不够开阔、观念陈旧,盲目地抱残守缺、闭门造车等不良现象。
       想当年,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来形容历史上景德镇等一些**的陶瓷创作生产基地出产的瓷器,是较贴切不过的比喻了。的确,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景德镇和其他的那些**陶瓷创作生产基地,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乃至海外的不少人士,是因为陶瓷艺术,才开始认识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然而,由于严重缺乏商业竞争带来的动力,日积月累,景德镇等地的陶瓷产业无论在原材料研发、制作工艺、产品设计、产业配套、商业运营等诸多环节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现代商业社会的需求相割裂的现象。
       同时,正是这悠久的历史、明亮的光环和超越历史时空的巨大影响力,让景德镇以及那些**的陶瓷基地从事陶瓷创作艺术家们有着天生的**感——他们不仅对外面世界不断发展创新的艺术进程不闻不问,而且对自己所掌握的陶瓷艺术创作艺术积淀也敝帚自珍,很少敞开胸怀与外界交流,更少开门收徒,导致陶瓷创作人才出现了断层现象。同时,他们也一味地老守田园,不能与时俱进,固执认为自己就是天下**,很难吸收艺术界的新鲜空气,至于从其他艺术门类汲取营养,对他们来说更是天方夜谭。因此,业内就有人说景德镇等一下陶瓷**产地的陶瓷艺术文化,是“太监文化”——即“前有古人,后无来者”,属于即将断代的文化,这话虽然未必有些尖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某些陶瓷艺术家封闭创作、陶瓷艺术文化人才后继乏人的尴尬现实,以及由着尴尬现实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2.  长期以来的传承有序,与原有陶瓷艺术市场的相对稳定,导致目前陶瓷创作缺乏创新意识。
由于陶瓷艺术长久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传承有序、技艺深厚,市场相对稳定,因此让陶瓷创意生产的艺术家们产生了盲目的**与审美依赖和惰性,从而阻碍了陶瓷艺术在当代进行创新。
       同时,由于传统陶瓷工艺的不同,目前国内各地出产的陶瓷都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如龙泉的青瓷、宜兴的紫砂、景德镇的青花、粉彩等,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也大多带有产区的烙印。加上一些地区设备长期没有更新换代,许多陶艺家共用一个窑炉,作品的材料、工艺、烧制温度等基本相同,使得同一产区出产的艺术陶瓷出现了同质化现象。
       此外,陶瓷艺术创作教育的“近亲繁殖”现象,也是造成同质化严重的原因。现当代艺术陶瓷发展至今仅20余年,在一些大城市,陶艺教育虽已普及到中小学,但由于中国传统美术教学讲究临摹,学生对于前辈的作品,临摹的多,创新的少。也就是说,当前的陶瓷文化被复制的多,能称得上创作的少而又少。
       还有仿古陶瓷艺术市场的持续走高,也是导致陶瓷艺术创作难以走出创新之路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古瓷的价格往往是现当代艺术瓷器的10倍甚至100倍以上,许多瓷器艺术家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宁可追仿古之潮,也不愿行创新之举。所以出现了古窑复烧此起彼伏,当代艺术陶瓷难出创新精品的现象。

       3.  当代陶瓷艺术创作市场不成熟,导致陶瓷艺术创作产业化之路举步维艰。
无论是素有中国五大瓷都之美称的景德镇(陶瓷)、龙泉(青瓷)、潮州(瓷)、淄博(黑陶)和宜兴(紫砂),还是艺术陶瓷主要产地广东佛山、河北唐山、邯郸、湖南醴陵、福建德化等地,其陶瓷艺术作品都曾获得许多个国内国际大奖,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但都普遍存在专业生产艺术陶瓷的企业产量不大,规模太小,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分析各种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部分陶瓷艺术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只注重生产经营,不重视商标注册的企业还大量存在。一些陶瓷生产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使,仿冒他人品牌和商标,甚至将外地瓷冒充景德镇瓷器销售,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
       其次,一些陶瓷艺术产品生产企业原本拥有注册商标,可是到期后却没有续展,导致陶瓷商标影响力逐步减弱,错失了发展机遇。或者说更多的一些陶瓷艺术生产者,为了追求眼前利润,一味地仿古复旧,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不推出新产品,这样在市场上很难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4.  虽然大多数陶瓷企业都能有利用品牌兴企的自觉性和主动意识,也能充分经营和打造自己的品牌,但利用品牌影响拓展市场的意识和思路还不够开阔,品牌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尚未形成。一些企业仅仅满足于现有的销售市场,一些企业过分倚重对外地推广,一些企业宣传投入谨小慎微,追求立竿见影,即使投入宣传推广,其表现方式单一,没有针对性、策略性和系统性。

       同时,原料稀缺、设备匮乏也是制约国内现当代艺术陶瓷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江苏宜兴,由于多年开发,制作紫砂壶的原料紫砂泥资源日益稀缺,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一些不良商家采用化工原料调出紫砂泥的颜色,仿冒**工艺紫砂壶,也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致使陶瓷市场泥沙俱下,让人难辨真伪,对陶瓷艺术市场失去了应有的信心。
       5.  过度强调市场为导向,重视和关注陶瓷产业化发展态势,而忽略甚至是忘记陶瓷文化当做一项事业来培育化,从而使陶瓷文化艺术因为过度重视市场化发展,而偏离了的科学走向。毋庸置疑,陶瓷艺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是可行的,也是应该大行其道的,但**不应该重视陶瓷艺术的产业化发展了,而就忘了陶瓷艺术还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也不应该忘记,陶瓷艺术文化还是一项承载着东方古老文化精华的伟大事业。这就需要我们在思路陶瓷艺术文化未来发展之路的时候,应该怀有一颗赤诚的事业心,这样才能让陶瓷艺术之树永远枝繁叶茂。

三、关于中国陶瓷艺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那么,面对陶瓷艺术创作走市场产业化道路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将从哪些方面入手,找准什么样的切入点来发展和推广当代陶瓷艺术,并使其真正形成完整科学的产业链条呢?笔者以为,艺术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必须要以科学的思维,重新构建新型的、符合时代特征和需求的现代化市场运行模式。
       1.  必须要紧紧抓住历史根脉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让东方文化元素始终成为陶艺文化的核心之所在
创新是有选择的扬弃,而不是厚今薄古,更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要科学的传承。我们谁也不能否认中国陶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装饰和器物紧密联系,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风格。而这种独特的陶瓷艺术文化风格和创作风骨,恰恰是较值得我们紧紧抓住的历史文化根脉,也是让中国元素闪耀在当代时尚陶瓷艺术之中的根本核心之所在。
       而现代陶艺由于吸收了一些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理念的精华,具有反传统、反技术的叛逆精神,有一种敢为人先的设计思想观念,打破了传统设计中均齐、平衡、归纳、对称的设计模式,更强调陶艺本体材质语言在新工艺新技术下的运用,把陶艺造型装饰的整体美与当代人的审美喜好结合起来,共同构筑起现代陶艺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和设计理念。
       因此陶瓷艺术创作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不忘根本与传统,使其创新与传承珠联璧合,推动中国陶瓷艺术创作走出了一条古今合璧的全新之路。
       2.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让陶瓷艺术在各艺术门类精华的滋养下,更加亮丽璀璨
艺术是多元化的,陶瓷艺术只是其中之一。各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说明了社会的需求性与本身的合理性,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现代艺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现代陶艺的发展,艺术的视野非常宽广:绘画、书法、雕塑、装饰设计、视觉艺术、装置艺术等等,每门艺术都有自己的创作技法和文化特色,写实或写意,抽象或夸张等。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形式美的追求。
       我们只要稍稍回顾一下陶瓷艺术创作史,就会发现其他兄弟艺术的影响与融入,无形中就大大提升了陶瓷艺术创作作品意境与品位。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清代文人陈鸿寿(字曼生)都曾参与了紫砂壶的研究设计,作为金石书画家的陈曼生对壶艺情有独钟,颇有研究。以概括自然植物和古代器皿的特征入手,变化设计出了许多新款的壶型。装饰简洁而不入俗套,壶体上书画题刻与造型浑然一体。**的“曼生壶十八式”就是有陈曼生设计,杨氏兄妹成型,再由陈曼生及诸友题字刻铭的壶。文学与书画艺术的融和与嵌入使陶瓷艺术内涵变得深厚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得到了充分展现。
       笔者以为,当代陶瓷艺术应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从美术绘画、书法创作、文学意境、装饰设计乃至于音乐欣赏等艺术门类中寻找和汲取营养与灵感,吸取现代艺术的表现技巧,努力探索属于陶瓷艺术自己的创作表现形式。
       3.  要紧扣时代脉搏,科学整合资源,着力打造陶瓷艺术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一方面是世界**大陶瓷生产国,另一方面却缺乏知名品牌,不得不以低廉的价格占据国外中低档市场,每件出口陶瓷产品平均只能卖到0.2美元。这就说明中国陶瓷艺术品的创作与生产,在资源分配上还缺乏合理的安排与配置。这就需要我们要立足眼前,放眼世界科学整合陶瓷艺术创作、陶瓷艺术品生产优势资源和市场运行先进理念,着力在陶瓷艺术品中体现中国精神的文化元素,努力推动多个陶瓷艺术品原料基地和创作艺术人才集聚地的科学融合,实现强强联手,形成产业规模,倾力打造陶瓷艺术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4.  要大力培养一支艺术功力深厚、创新意识较强的创作队伍,解决陶瓷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一门艺术能否持续创新发展,人才培养与接续问题,是其中的关键。而对于中国陶瓷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这绝不是尽量多地建立大师级或名人工作室,在并配以生产加工基地,使发明创造走出试验室,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问题;而是要开门办学,一方面要将陶瓷艺术创作引进高校教学,系统化、规模化地培养一大批陶瓷艺术创作人才;另一方面,还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比如成立“艺术家原创陶瓷艺术书画研究院”等类似的陶瓷艺术基地,吸引更多有志于陶瓷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加盟进来,实现陶瓷艺术创作的大繁荣、大发展。
       5.  打造交流平台,创新传播载体,积极宣传和弘扬陶瓷艺术文化
       新时期如何更好继承、宣传和发扬陶瓷文化,让陶瓷文化魅力四射?无疑打造广泛深入的交流平台,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的“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就是一个极好的交流平台。每一届的长春民博会上都展出了数量极为可观、艺术水准非常高超的全国**陶瓷艺术品,对陶瓷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特别大的作用。每次陶瓷艺术品展出,都是一次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学习,都会让全国各地的陶瓷艺术家收获颇丰。
        正如,在在第八届民博会上展出了许多精美作品的洪窑创始人洪军所说的那样:“瓷器是陶瓷文化的载体,工艺则是陶瓷文化的价值体现,工艺反映了每个时代的民俗、习惯和审美观,具有时代性,而我们想要做的就是通过陶瓷展现当代人们的审美观。当代陶艺首先要满足人们的欣赏价值,随后才有收藏价值,二者是不同的。”
       的确,一个新的陶瓷制品的发展,首先要得到圈内专业人士的认可,其次要通过各种展会、媒体做好推广和宣传的工作,很多陶瓷艺术家们都说,参展长春民博会,就是希望把行业中较新较前沿也是较满意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呈现给大家,让广大群众去品鉴。同时,通过民博会这一平台,来自全国的陶瓷大师还能充分沟通交流,大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较终实现陶瓷艺术收藏与生活的**结合。
通过连续八届民博会上的陶瓷艺术展出证明,举办民博会这样的展览会,不仅能在陶瓷行业内起到互通有无、交流提高的作品,还能极大地扩大陶瓷艺术文化的影响,让更多人喜欢陶瓷,向大家普及陶瓷文化。
       比如,通过民博会上的陶瓷展览,大家了解到陶瓷文化南北差别和各自的优势。比如原来很多人一说陶瓷,就想到景德镇、博山、佛山等**的陶瓷产地,而通过民博会人们还了解到其实吉林省也有着极为悠久的陶瓷艺术文化历史——吉林省缸窑镇瓷土资源丰富,一直支持我国七大产瓷区的瓷土供应,但让人遗憾的是吉林省却一直没有自己的瓷器生产基地。
       而通过参展历届民博会,长春市文联与吉林省本土民间艺术家共同对陶瓷产业进行探索,积极与景德镇陶瓷艺术接触。长春市文联联合吉林省陶瓷产业的陶瓷大师们先后多次,上百位东北艺术家赴景德镇及中国八大产瓷区,积极促成了南北陶瓷艺术家的交流、考察、创作。
其实,举办展会加强南北陶瓷文化交流,只是宣传和传播陶瓷艺术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而要想真正实现陶瓷艺术的南北互动影响,就应该不断拓展文化产业新的路径,为吉林省的陶瓷艺术家开辟一条新的艺术与产业结合之路,通过这种南北艺术与文化的融合结出丰硕果实,让吉林省的陶瓷艺术在这块松辽大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6.  立足本地、放眼世界,力求以事业化思维方式进行运作,让中国陶瓷艺术重振雄风
       古语有云“盛世兴收藏”,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富裕**的购买力不断得到释放。在追求精神享受及投资升值需求的推动下,中国艺术品市场逐年升温,艺术品拍卖价屡创新高。而根据国内外各方面的经济预期分析,中国保守估计还将有不低于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期。这样的大环境下,陶瓷艺术品创意创作产业化的发展前景非常光明。因此,陶瓷文化创意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要想真正走上市场化之路,就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品牌经济为核心,以创意产业为龙头,通过整合现有的中国陶瓷产业和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引进各方优势艺术人才,努力打造多个国际性陶瓷文化艺术交流、创作、展示和交易平台与基地,形成全国联动陶瓷艺术创意产业,使陶瓷产业由制造业领域,进入知识经济——创意经济层次。
       随着人们对生活情致的艺术追求不断提高,艺术陶瓷产品的市场不断升温,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对艺术陶瓷产品的需求,艺术陶瓷产业化势在必行,但前提是必须站在把陶瓷文化当做一项**事业来做的高度,来审时度势,思考陶瓷文化的未来走向。
笔者认为,只有把陶瓷文化产业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培育,才是陶瓷文化产业链保持永续发展、陶瓷艺术永葆青春的有力法宝。这样,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又被目标市场认可的中国陶瓷艺术品才能立足国际市场,在世界艺术之林一枝独秀。这就需要我们陶瓷艺术的创作、制造优势,和与创意价值进行整合,实现从“艺术创作”到“艺术创造”的升级换代,让中国陶瓷艺术重振雄风。